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7
「2017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藝術家專訪(二)


【台北新藝博】藝術家專訪(二)
本篇專訪包含九位藝術家:(1)中國 汪文金,(2)俄羅斯Natasha Foucault,(3)中國 楊毅,(4)台灣 王文琮,(5)中國 涂建國,(6)中國 張世英,(7)台灣 許東榮,(8)台灣 陳誼欣,(9)台灣 賴雅琦。聆聽藝術家娓娓道來自己的「初心」,讓您更貼近藝術家、更了解他們的創作!

(10)汪文金
1974,中國

這次展出的畫作是我這些年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我的人體系列特點,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意象油畫」。作品裡面的一些元素都是中國元素,我對中國傳統的東西也是很認可的。為什麼會畫人體系列呢?因為我覺得女性人體在人物裡面,是最重要的一個畫作。

我希望畫出來的女性,呈現很唯美、很舒心,讓人看了過目不忘。剛才很多觀眾跟藏家,對於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有很高的肯定,非常認同。





我小學的時候就喜歡繪畫,得到很多老師跟同學的肯定,這一路走來,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同學跟老師一路對我很肯定,所以我才能走到今天。每個時期,我都對繪畫有不同的認識,包括大學時老師帶我們到國外看展覽,從那時候開始認識西方的繪畫大師,那些作品讓我很震撼,所以我後來就堅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好的畫家。

我當初創作人體系列,也是從一幅小構圖開始,然後慢慢的找到感覺,這個感覺就是,我要跟人家不一樣,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在裡面。我後來又翻閱了中國古代的書畫、山水,從這裡借到古代山水裡的精華,意境的表達,把它運用到人體系列裡面,達到氣韻生動,它有斑駁流淌的感覺,有中國畫水墨的效果,也有西方油畫的光影效果。


(11)Natasha Foucault
俄羅斯

這張是我最喜歡的畫作,我稱它「玻璃中的世界」,它對我而言很特別,許多年前我在義大利的一個城鎮古托納創作它。我工作的過程,是先照相,看到非常美麗的東西,就用相片來創作,那能激發我的感覺。我照了相然後決定什麼東西留在那兒,加什麼東西上去,我盡可能接近自然景色的美麗~~像天空、像建築。

我用絲創作已經30多年了,絲是我最喜歡的材質,絲生產於中國,跟這裡也有某種連結。我為什麼喜歡絲質印刷?因為它有對比,我覺得絲料很有魔力。我可以用其他材質創作,可是我覺得其他材質對我來說不夠,我可以用絲的材質創作所有我想創作的。



我是巨蟹座的,我喜愛水,走到哪裡都尋找水。到任何一個地方,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在那裡能不能游泳?」所以這次來台北,也是我第一個問題,她們回答我說可以,我說:「好,我試試。」

這張畫的是夏威夷茂宜島,那裡有很多美麗的烏龜,我拿著我的水下攝影機,曾跟著其中一隻攝影,看這個令人驚奇的動作姿態,看這種美,水下的世界總是令我著迷。我曾在澳大利亞當過老師,在那邊潛水,非常美妙,這是一種心靈探索的經驗,去體會水下世界的色彩姿態,是我最喜歡的事之一。這上面幾乎沒有白的顏色,因為烏龜是在水下,水使得顏色變成藍色的,你看這邊閃動的色彩和折射。



我也愛玻璃和玻璃中的折射,這次我非常高興去到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在加勒比海聖馬丁城,一半荷蘭一半法國,我朋友在那裡買了房子,有美麗的露台、海景,有小船經過。我找到一個玻璃瓶,我從沒離開過門廊和露台,每晚我放置不同的靜物來拍攝,聽音樂、看著光的折射,在那兒我創做了一些靜物。瓶子在桌上有完美的折射,夕陽的光如魔法一般,近處小船經過,遠處大船經過,在玻璃中產生令人驚異的色彩,我照了一張非常清晰的相片,因為你無法想像出那種景象,我的創作是盡可能接近我所看到的。


(12)楊毅
1970,中國


我們學畫大多數都從古典繪畫入手,多數人感受到藝術的美也是一樣。這幾年來我嘗試把傳統古典跟當代藝術結合,重新再解釋,統一在很濃厚的中國傳統古典美學氛圍中。這次帶來的作品,就是這樣的結合。





模特兒在藝術創作中像一種引子,她會引起藝術家創作的慾望;藝術家的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是這樣。比如說這些作品,是以我的角度呈現給大家;大家觀看的時侯,又從自己的角度來解釋我的作品,變成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畫家創作是一個角度,觀眾看作品,又是另外一個角度,大家實際上都參與了藝術品的創作。

我把人體安放在中國傳統山水、園林中,我做了一些提示,引發觀眾一些思考,這是很有趣的過程。


(13)王文琮
1957,台灣


我在學校念的是土木工程,但是後來發覺沒興趣,所以畢業以後做了兩年監工,就決定改行。那時候人生的第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成為攝影師,最好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所以就很用心學攝影。

後來發覺自己實在沒什麼天分,很認命放棄了。之後,無意間接了一個朋友房地產銷售案,要請人畫銷售圖,我就毛遂自薦跟他說我會畫。一接案子我就慌了,因為我沒接過這種案子,於是我就去學畫。

我的啟蒙老師是謝明昌老師,這一幅畫是1995年在課堂上畫的,那一堂課他要每個人帶一張自己的照片來畫。我帶了一張黑白照片,在嘉義布袋鹽田拍的冬天滄涼的景色。畫完之後我不敢簽名,因為我認為自己是小咖。一直到2000年有一個展覽,我才把名字簽上去。這幅畫在我家掛了十幾年,這次為了大會的主題,我特地拿來,讓來賓、藏家了解我學習的過程。



接了案子以後,對這個行業非常有興趣,一做做了二十幾年。我一邊學畫,一邊接案子,盡可能不用商業手法畫圖,我希望放在接待中心當成畫作或藝術品懸掛。業主很要求質感的表現,有些細節還有氣氛,為了達到他們的水準,就不斷激勵自己,尋找技法,尋找材料。經過二十年磨練,對水彩總算有一點基本、粗淺的認識。

我接觸到塞外文化的時候,非常有興趣,工作之餘,會跑到新疆、蒙古去拍照,閒暇之餘就畫一些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台北新藝博,從第三屆開始報名參加,很榮幸錄取了。那時候我同時接案子,同時來參展,經過一兩年,發現腳踏兩條船,兩邊都顧不好。正好有一幅畫送到法國參賽,得到法國藝術家沙龍銅牌獎,給了我很大鼓勵,我下定決心把工作室收掉,專職投入水彩創作這個領域裡面。



這幅畫叫做「大地之子」,得到法國藝術家沙龍的銅牌獎,就是它讓我放棄二十幾年工作,一頭栽入藝術領域。這一幅畫的是北疆的哈薩克族,每年秋天從山上遷徙到平地過冬,滿山遍野的牛羊從山上下來,塵煙瀰漫,那個景象非常震撼。當時我在公交車上,坐在前座拿起相機就拍。回來以後,那個震撼深深印在腦海裡面,後來找了空檔,花很長的時間佈局,畫了大概一個多月,用了很多技法,一層一層渲染,希望表現出厚實的塵煙瀰漫的感覺。很幸運,這一幅畫獲得藝術家沙龍二十幾位評審的認可,讓我得到銅牌獎,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14)涂建國
1973,中國


台北新藝博我從第一屆到第七屆都有參加,一開始是以風景為主打,到第七屆還是一樣。七年來我一直勿忘初心,潛力於風景創作,展現回歸自然、體現農村生活,我的初心就是熱愛生活、回歸自然。

對台北新藝博,我為什麼七年來一直都有參加?因為我看到了提升!第一屆就像萌萌發芽的一個嬰兒,到現在愈來愈成熟、愈辦愈好,包括作品的質量,包括每個服務員、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周到,這是我參加所有的博覽會都沒有遇到過的。





每次我的朋友來這裡參加,都會對這個藝博會讚賞有加,說從沒遇過辦得這麼好的。我每次也開玩笑的跟他們說:「我說,沒有騙你們吧!真的是辦得很好,很細緻、很周到。」這麼多年來這個藝博會一直都是我創作最注重的一塊,包括創意方面,對藏家的收藏面貌也會更注重。


(15)張世英
1973,中國


我來自江蘇省蘇州市,第一屆我就參加了這個藝博會,一直參加到第七屆,每一屆我都帶最新的作品來。我在2004年開始獨立創作,當時是畫一些小女孩、小天使,在她們背上安裝很可愛的小翅膀,她們很天真浪漫,無憂無慮。2008年我開始做突破,畫了一些城市系列,我就是帶城市系列參加第一屆台北新藝博會。

這個藝博會對我們的創作每年都會要求提升,我們也是不斷突破自己。這次我帶來的作品有三個系列,一個系列是「那天下午」,一個系列是「我們在一起」,還有一個系列是「單鏡頭」。都是延續整體的創作思路,在局部上有一些變化,總體的創作主題是「愛」,表達朋友、同學之間,同事或家人之間的這種愛。



很感謝大會給我們展覽的機會,從第一屆到第七屆,每一屆都學了很多東西。這一屆又有很多新的藝術家來這個展會,大家有很多的突破,我們在這裡也不斷的成長。尤其是去緣道觀音廟回來以後,看到李善單老師最新的作品,知道他的作品是從千手觀音延續出來的,感覺非常非常的棒,加上每屆義工也都特別的棒,感覺像一個大家庭,感覺像我作品裡的主題一樣~~「我們在一起」,永遠在一起,不忘初心,堅持自己。


(16)許東榮
1947,台灣


我的創作主要叫做「自動書寫的偶然效果」,像這件作品,超越我對作品的感受,因為它就像一團紗布從半空中飄下來,我抓住它,利用這個概念去創作。我的創作和一般傳統雕刻最大的不一樣,一般傳統是心中先有個形象,再去創作。我的不是,我的創作很多都是偶然發生的效果,這種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會讓人驚豔。



我的繪畫也一樣,一開始就沒有設定主題,沒有設定要畫什麼。畫了第一筆,給了我靈感,之後慢慢增加或減少。可能畫一部份以後,完全否定掉,再重新添補上去,所以裡面有各種痕跡。作品可能來來去去花了三十次到五十次,可是在完成那一剎那只花了十分鐘。因為前面累積了所有走過的痕跡、筆觸,然後產生最後的感觸,它就觸動我完成它。



自動偶然效果起先都沒有什麼想法,是利用下去的第一筆去觸發靈感。畫完了之後,讓那個痕跡觸發第二次靈感,這中間我覺得亂掉了,可能再鋪上一個顏色,重新觸發靈感。這叫自動偶然的效果,沒有目的,沒有標準,也沒有方向。這種抽象藝術比寫實難創作,好像感覺下筆很快,可是在整個貼塌刷滾的中間,就花了很多時間,這就是讓你去觸發創作的能源和感覺,所以叫自動的偶然效果,它完成的感覺會讓你驚豔,因為這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


(17)陳誼欣
1990,台灣


我會成為藝術家其實是因為認識了藝術總監李善單李教授,是他讓我接觸藝術這一塊。今年特別推出一個新的系列叫做「菩薩禪機」,主要是在木屐上畫菩薩,有觀音、文殊、地藏、普賢、日光跟月光菩薩。為什麼會畫在木屐上面?因為木屐本身就有台灣的味道,又能夠襯托出菩薩行走過的痕跡。每一張畫我都會放白鷺鷥,這是因為很多人都在玩寶可夢,所以我就用伊布的形狀去畫出神獸的樣子,成為祂的護法。



「招財小魔女」系列是我跟李善單教授一起合作的系列,招財小魔女是李教授畫的,貓頭鷹跟背景、天空就由我來完成。每一幅畫都有貝殼,貝殼象徵招財,古時候貝殼就是做錢幣使用,它在畫中就是招財的意思,這也是李教授第一次用比較可愛、活潑俏皮的方式去創作。這一幅原本是正的畫,我故意把她倒過來擺,發現她還蠻古靈精怪,很俏皮,眼睛李教授把她畫得像鬥雞眼,我就想說呼應老師的小魔女,所以把貓頭鷹也畫成鬥雞眼。



「氣勢磅礡」這一幅畫裡面有四朵玫瑰花,最早的靈感是來自學校的作業。這個作品是用幾何圖形去拼湊出玫瑰花,用顏色跟顏色的交疊去表現玫瑰花的層次感,金色的點點就像是玫瑰花的芬芳味道散發出去。這四朵玫瑰花也代表我跟瑪馨玲四個人。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由「招財小魔女」設計出來一系列的周邊商品,這上面印的就是寶藏treasure的意思,因為希臘文非常優美,所以我就設計在袋子上面,用不一樣的形式呈現它,有併排的方式跟灑散的,讓它比較活潑。另外還有招財小魔女手機殼、行動電源、馬克杯跟杯墊,有不同的顏色,粉藍、粉紫、粉黃、粉紅。

「花舞天地香」是由我、瑪馨玲三個女生,還有李善單李老師五個人一起跨藝合作的系列,這個系列的山水是由李老師畫的,前面的線條跟點點是我跟瑪馨玲一起共同完成,彩色的線條跟點點就像是花朵綻放在山林之間,形成很優美的畫作。


(18)賴雅琦
1980,台灣


我畫圖的初心是來自於幼稚園的第一張畫,幼稚園其實很遙遠,但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張畫在我的回憶裡很鮮明,我永遠記得那一張構圖很奇特的大狗,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非常喜歡畫畫。

長大之後,突然有一天不想畫畫,等到真的放棄之後,才覺得我的人生已經跟畫畫離不開了。那時候又希望有一天可以重拾畫筆,所以很高興可以在七年前參加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我重拾畫筆的第一張作品,是源自於兒時的記憶,所以有一種感慨,我非常珍惜可以重新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那是我畫畫的初心。也因為這樣,自己找到這個初心之後,告訴自己,永遠都不要變質,永遠抱著這一顆初心,一直畫下去。所以這一次帶來的作品,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


█ 來台藝術家專訪
   藝術家專訪(一) ………………… more
   藝術家專訪(二) ………………… more
   藝術家專訪(三) ………………… more
   藝術家專訪(四) ………………… more

█ 來台藝術家專訪 視頻
   藝術家專訪視頻(一) ………………… more
   藝術家專訪視頻(二) ………………… more
   藝術家專訪視頻(三) ………………… more
   藝術家專訪視頻(四) ………………… more

 

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