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日買氣引爆 成交率高達91.18%
Pasqua 、劉寶軍、林學偉、邱武德等 作品收購一空
劉玖通、古雅仁、李品賞、呂宗燦、Ma Sing Ling等 畫作翻兩番
2012 3月23日 「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藝出慈悲‧百大名人」義賣活動 22日中午起跑
數千位民眾排隊認購 602幅創作一個半小時內認購完畢
2012 3月23日 「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周杰倫、孫芸芸 情「藝」相挺藝術家 會場星光閃閃 藝藝生輝
2012 3月22日 「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揭開序幕
37國227位藝術家、1500件作品 齊聚藝術聖殿
百大名人、名仕共襄盛舉 現場星光熠熠
2012 3月14日 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3月22日世貿二館登場
37國227位藝術大師與新銳齊聚
「藝出慈悲」 國內外500位名人獻愛心
2012 3月06日 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藝出慈悲」國內外500位名人獻愛心
時尚界、演藝、政商、藝文重量級名人熱情參與
2012 2月9日 藝術財經網路報導
2012 2月8日 99藝術網網路報導
2012 1月12日 大師會藝‧高手比畫 國際藝術家齊聚「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2011 11月18日 亞洲最大國際賽 「2012國際藝術家評選賽」入圍名單公布
入圍作品於「201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展出
2011 10月17日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李善單 入選法國獨立藝術家沙龍
中國藝術新聞 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收藏網 中國藝術品 好戲網
中國藝術視窗 中華藝壇網 美術家網 銘漢書畫網
各大入口網站熱烈報導:
獲英國皇家藝術大賽肯定
中國藝術品 黑秀網 鳳凰網 雅昌藝術網 深圳晚报 藝術中國 卓克藝術網 收藏界
東方網 好戲網 雅客藝術網 中國藝術視窗 美訊網─中國書畫收藏頻道 四川省經濟文化協會
各大入口網站熱烈報導:
太平洋新聞網 heyshow黑秀網 卓克藝術網 中國藝術品拍賣網 好戲網 頂客社區
Arttime藝術網 奇集集 獎金獵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東方視覺 文教新聞報
亞寶社區 東海大學美術系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及造型設計學系 彰師大美術學系
各大入口網站熱烈報導:
典藏投資雜誌4頁報導:
第二屆新藝術博覽會
不設限!百大名人變身藝術家
文|陳意華
圖|新藝術博覽會
第二屆的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2)3月22日起於台北世貿二館展開為期四天的活動,於25日畫下句點,據主辦單位統計顯示,今年參觀人次達2萬8587人,且作品成交率高達91%畫下亮麗的成績,參觀人次與成交率皆較去年微幅成長。面對二次成功出擊,藝術總監李善單毫不諱言,超過九成的成交率令人咋舌,而向來以創意為表率,且不按牌理出牌的他,同時也宣布明年的成交率目標將降至七成即可。「別人家的目標都是愈訂愈高,咱們搞藝術的,不弄個反向思維,搞得被陷在『數字魔咒』裡就太不藝術了!」
今年開幕前一晚的VIP之夜,是政商名流與藏家匯聚的大場面,從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張博雅、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前駐美大使程建人、克緹集團總裁陳武剛、彰化銀行董事長陳淮舟、台新票券董事長郭蕙玉、景薰樓拍賣總經理林振廷、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訊聯臍帶血董事長蔡政憲,到知名藝人如閃靈樂團Freddy與Doris、田中千繪等;當紅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也與會共襄盛舉。 延續去年風潮,新藝術博覽會的「藝出慈悲.百大名人」話題依舊火熱。只要1千元,普羅大眾也能夠負擔得起藝術品,讓「藝術生活化」從這裡開始。這項活動由百位名人親自創作,在17.5X14公分的油畫布上塗鴉、拼貼、手繪、油彩等手法展現,每件作品義賣價格為1千元,最後募得款項將全數捐贈花蓮門諾基金會。這次活動總共有602幅作品,且在開幕當天就以秒殺速度,一個半小時認購完畢,許多熱情的粉絲為了能夠擁有心儀偶像的親手創作,前一天晚上就在會場排列等候,而這項策略也成功創造新藝博會的討論話題。
「收藏藝術,傳遞愛心」,讓參與義賣活動的百大名人,宛如走上藝術伸展台,將自己的作品奉獻出來,這樣良善的立意號召無數政商名流、各界代表熱情參與,從馬英九總統、前總統李登輝、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國際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國際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法國精品Anne Fontaine設計總監Anne Fontaine、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摩帝富藝術顧問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叡、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遠雄集團董事長趙滕雄、微風廣場廖鎮漢與孫云云、演藝人員林志玲、黃子佼、羅志祥、蕭敬騰等共襄盛舉,一時之間,人人拿起畫筆充當起藝術家,盡情展現個人的創作欲望。
創作者與觀者面對面
有別於台北藝術博會以「畫廊」作為參展單位,新藝博最大的特色即是以「創作者」為參展單位。在今年的主題「My Art.My Show」脈絡下,每位藝術家擁有自己的展位,再依照個人作品風格進行布展。這項突發奇想作法,不僅建立新平台,創作者更直接親上火線,與觀眾面對面,為自己的作品提出解釋。主辦單位也貼心安排,若參展的創作者缺乏銷售經驗,則會協助提供銷售人員處理銷售與行政相關問題。此外,在行銷宣傳方面,新藝博也投注大筆費用與精力展開宣傳,難得一見的是,主辦單位為藝術家設計、製作個人形象旗幟,在台北市街頭插旗、宣傳,由於參展藝術家超過200多位,所耗費的金額、時間、精力雖然難以估計,然而這項壯舉卻贏得藝術家的信賴與肯定。
今年新藝博參展國家達37國,行銷總監劉梅婷指出,新藝博在世界各地派駐代表,再由派駐人員邀請當地畫廊推薦好的藝術家參展,因此本屆參展的國家除歐美與亞洲之外,還遠及古巴、祕魯、保加利亞、科索沃、莫三比克與伊朗等國,幾乎涵蓋了五大洲,除致力推廣世界各地國家的藝術家,更藉此讓更多喜愛藝術的觀者能夠欣賞到世界各國目前正在發生的藝術形式與內涵。
從明星到名流 大家動起來玩藝術
以明星、演員為號召,帶動大眾參與藝術,親近藝術是新藝博非常重要的特色。這次新藝博邀請了跨界藝人黃子佼、街頭塗鴉教父阿諾(ANO)與音樂團體浪花兄弟等人,走進這個場域揮灑創作。這些年來,跨界浸淫於藝術領域的黃子佼,搬出自己的攝影創作,同時也與阿諾、藝人蔡燦得共同「玩藝術」。在傳統pixel方格子像素繪畫上,融合了黃子佼與蔡燦得的作品符號,創作過程中激發出難以想像的火花。
隔壁展位則是浪花兄弟之一的Darren邱凱偉,原本在澳洲學視覺傳播,回台灣後轉戰演藝事業,這次嘗試以藝術家身分現身,將自己的創作與歌迷分享。在邱凱偉作品裡,虛擬人物Qpee以調皮逗趣的形象引人注目,彷彿是每個人心中的小精靈Qpee,專門挑戰既定刻板的規範,雖然脫離常軌卻重新喚醒人們感受事物的能力。其中一件作品《Make a Wish When u See Qpee》深受好友周杰倫的喜愛,而這件作品對Darren來說意義深厚,隱含對父親思念的紀念之作,作品訂價約在10萬元左右。
資深造型設計師商少真的《惡童少女》,透過「女孩」清晰語彙,碰觸人類普遍性情感而深受粉絲青睞。她的作品裡如《傳信者》、《黑暗深處》中,以亦正亦邪的惡童女孩為主體,暗喻人類心中善與惡對立的靈魂,討喜的風格,連名媛孫云云都愛不釋手,可惜的是,孫云云抵達現場為友人站台捧場時,作品早已銷售一空,讓她鎩羽而歸。商少真說,她去年開始參與新藝博會,結果一頭栽入,今年挪出更長的時間準備作品。而仔細觀看,部分惡童女孩臉上有痣,部分卻沒有,這也是她的巧思之一,她認為人臉上有無痣,會影響他人觀看的眼光,擁有造型專業的她,把對人外表的直覺注入創作裡,為創作增添趣味性。
經典、中國、西方、台灣齊鳴
新藝博今年規畫了「大師經典展」,由主辦單位邀請國內外重要藏家提供作品,聚焦在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家四大天王──常玉、吳冠中、趙無極與朱德群,而此專區現場因有保全人員包圍全程維安,特別引人注目,根據主辦單位估計,這次展出的全部作品其總價值逾5億台幣,成為藝博會的另一亮點。
華人經典之作之外,這次在「大師會藝」展區中,藝術總監李善單邀請法國藝術家Philippe Pasqua、比利時藝術家Christiane Vleugels、西班牙Gabriel Picart、義大利Luigi Pellanda等,其中以受到佛洛伊德(Lucian Freud)與培根(Francis Bacon)影響的法國藝術家Philippe Pasqua備受矚目。
Pasqua為2011年《Art Actuel》雜誌票選為「法國最佳藝術家」,他的作品大多在歐洲拍場流通,這次在新藝博的曝光,算是前進台灣的第一站。以邊緣人為創作題材的Pasqua,作畫對象多為智障兒、失明者等肢體殘缺的人,企圖在這些殘缺人物裡,找到勇於面對生命的精神性。此外他的「骷髏」雕塑,亦深受買家喜愛,這次展出幾件作品多於2012年創作而成,成為這次藝博會重點推薦的藝術家。主辦單位擴大展覽規模,以兩大區塊面積將藝術作品完整呈現,媒材從平面的鉛筆、油彩到雕塑,顯示藝術家創作之多元性。而他的油畫作品其定價名列本次藝博會的最高價。
中國當代部份,來自遼寧的藝術家劉寶軍銷售表現紅不讓,作品特色游走於古典寫實與當代藝術間,其中的「抽煙斗女人」系列入選2011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秋季展,由於深受藏家喜愛,銷售成績看俏,帶來的十件作品幾乎銷售一空,白板上不僅貼滿紅點,甚至還有排隊登記的買家,成功探測台灣市場水溫。來自陝西的藝術家劉玖通,蘊含著中國北方粗獷大氣的抽象之作,也備受關注,主要的有力推手即是台灣資深藏家陳武剛。去年即宣布投入藝術市場的陳武剛,不僅以克緹基金會前進藝術市場,在收藏之外熱愛創作的他,這次也端出自己的作品,潑墨寫意的油彩創作揮灑其間。
邁入第二屆的新藝術博覽會,銷售成績突破九成,其成功的關鍵或許在於不設限的藝術態度,開創老少咸宜的藝術遊戲。從粉絲追逐名人作品,以秒殺速度所造成的現象來看,這不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收藏的起初」,從喜歡、追逐到擁有。
此外,在這裡似乎可以發現,不以創作為業的藝術家,都能在這個場域裡發表自己的創作。其實創作因子就存在於人類的DNA裡,人人都有創作的欲望與權利,不妨透過塗抹擦刷,抓住一點閃現的靈光,找回兒時的塗鴉能力,大家一起來玩藝術吧!
2012 5月 「當代藝術新聞」雜誌報導
當代藝術新聞雜誌跨頁報導:
2012 5月 「藝術家」雜誌報導
藝術家雜誌4頁報導:
2012 4月 「典藏投資」雜誌報導
典藏投資雜誌5頁報導:
亞洲最大的藝術經紀商 專訪新藝術博覽會總監李善單
採訪|林亞偉、朱貽安 整理|朱貽安 圖|新藝術博覽會
堂堂邁入第二屆的新藝術博覽會從出現到續辦,無不引起話題,甫於3月25日結束的第二屆新藝術博覽會,同樣成為台北藝壇的年初盛事。《典藏投資》本期特別邀請新藝博藝術總監李善單,與我們分享他成立藝博會的初衷,以及對台灣藝術收藏的觀察。
《典藏投資》問(以下簡稱Q):關於目前全球的藝術博覽會熱潮,您怎麼觀察與思考亞洲地區的藝術博覽會?比如新加坡、香港、上海以及北京等地,您認為他們各自的優劣為何?
李善單答(以下簡稱A):我們參加過很多藝博會,從邁阿密、芝加哥、紐約……,當代到古董。在亞洲,沒人比得過香港。就算新藝博多努力也無法超越,要認清這個現實。主要是因為稅的問題。
新加坡或許因為個人判斷、感受的問題,我認為不容易也不好做起來。Art Stage的問題在於,僅管新加坡政府非常積極,但一旦入境就無法隨便抽菸,而搞藝術的,就我認識50%以上誰不抽菸?也因此去那常覺得壓力很大。再加上天氣熱起來很濕悶、難受,計程車也不是隨招隨有。反射性我會吃口香糖醒腦、滋潤口腔,但那不准。對藝術來講,總覺得受限很大。
上海、北京、台灣同樣是稅的問題。尤其中國很多稅還是不退的,壓力很重。上海、北京的國際藝博會都因為稅的問題而逐漸缺少外國畫廊參與,藝術北京則打從一開始先鎖定本土畫廊,不打算以國際為號召。我想上海當代差不多該結束了,去年在參加時就覺得差不多該走了。
藝術家博覽會正是潮流
Q:您是否對新藝博進行過優勢、劣勢、機會以及潛在威脅的SWOT分析?
A:這是很基本的。當時我們的分析是,說老實話,我認為台灣藝術家的訂價太貴了。跑了那麼多藝博會、雙年展,看過很多藝術家在資歷、技法上已經很好了,但價格一號也不過7千塊;但在台灣,學生就從一號3千起跳。什麼資歷都沒有先3千,兩、三年後就5千,也沒辦過什麼大展就變1萬。什麼道理?我想不通。國外以資歷、技法,甚或台灣愛看的學歷背景,常常俄羅斯、英國皇家、比利時皇家學院畢業的畫家也不過一號6千。台灣這種價格怎麼訂的?是我一直懷疑的。所以就打算引進國際非常好的作品、藝術家,告訴你一號多少錢。這樣的價錢就變得很親民,也是為何我們第一屆可以銷售量這麼高。
去年我們開發買第一件作品的藏家就有6百人。如果以一般人的收藏慣例,每個人至少會收藏3位藝術家。由於這6百個人在台灣,未來率先會收藏台灣藝術家,台灣至少就會有1千2百位藝術家受益。這是台灣藝術圈、藝術家維持下去最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只是附屬在大藝博會獨秀,以藝術家為主的藝博會在歐美陸續風行,我們走的是這風潮。藝術家直接面對收藏家,反之亦然。第一屆很多藝術家反應後續還有人跟他們訂畫,因此不只是參加一次藝博會的單場效應。所以去年結束後,到6月底台灣區就報名爆滿。不過我們對再參加的篩選更嚴格,原則是如果作品沒改變,就不答應,因為這對參觀者是不公平的,我們也希望藝博會能不斷成長、昇華。
Q:您對新藝博的定位一開始顯然就與我們熟知的台北藝博、香港藝博有所不同。面對同樣以個人為申請對象的藝術博覽會,如村上隆所主導的Geisai,您又如何看待它與新藝博的差異?
A: 基本來講,針對藝術家的博覽會有三個形式,飯店型、村上隆的Geisai,另一個就是我們創造的模式。Geisai非常特殊、獨創,也很好,但不管在日本或台灣,因為只有短短的一天,雖然迅速凝聚效應,但難免像嘉年華會。這麼短的時間要和這麼多參訪者交談交流比較困難。一般藝博會之所以4到5天,就在於和藏家間的醞釀、互動、思考、交易,有比較深入的可能。Geisai就一天,有點可惜。
飯店式也不錯,可以力求保本。若找到配合的飯店質感很好,這場藝博就會好,但質感好的飯店不多又很難答應。我們本來也打算一年辦新藝博,一年辦飯店型,但我心目中理想的飯店都不願意,所以沒得辦。
Q:不會自己開飯店吧?
A:不會啦!而且要在信義計畫區辦才有效。
Q:為什麼?
A:因為那已經是慣性,是大家非常好的聚集點,而且機能非常好。台北來講,其它機能好的地區就稍顯雜亂、擁擠,很難得有地方像信義區一樣,走路、散步都很舒服,看展外你可以有很多其他娛樂,適合帶家人、親友來,而不只有特定一件事,下雨還可以在天橋間移動。
博覽會就是裝置藝術
Q:在亞洲各地競相舉辦藝術博覽會的狀況下,您對新藝博短期、中期乃至於長期的策略與發展方向為何?聽說您的規劃是8年,為何是8年?
A:8年是因為算算8年後60歲。人到60就要知所進退,不要老是占同一個位置不懂放下。總統也只能幹兩屆,不要像普亭(當選三任俄羅斯總統),這樣太難看。做得再了不起、再好,一定要相信後面的人可以比你做更好。因此我設了8年的結構,甚至後面幾年就想跑,讓同事接手。
整個規畫策略大致是以作品形式區分。今年沒有半張攝影,明年就有。今年只有3件抽象作品,明年就有8件。今年的主題是「My art My show」,明年的主題是「改革、蛻變(revolution)」,每個藝術家一定要出一件作品是自己從來沒有表現過的,不管是題材或材料。再下一屆則是射進光影,強調的都是光、影,整場藝博都是這類作品。
原則上把藝博會分為八大領域、概念,每一年就像個雙年展學術發表會。雖然適合市場運作,但隱約有個概念與脈絡。這樣的順序完全是自我邏輯、絕對獨裁。整場藝博會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裝置藝術。
Q:在您的藝博會工作組織中,您是否對第一次新藝博進行過市場、客群以及作品銷售等面向的分析與統計?對此您的心得是?
A:如果成交率只有五成就容易判斷,但去年將近九成就難以判斷了。因此這一屆就延續風格,但找資歷更好、更精緻的藝術家,再來觀察。
全世界一個國家平均所得超過8千美元,藝術市場就會開始活絡,超過1萬2千就會滿活絡的,如果超過2萬美元,應該就會很普及。但台灣的藝術文化一點也不普及。去國家音樂廳聽音樂的還是那些人。你在歐洲,路上隨便問一個人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的作品,歐洲10人有8人可以和你說,但台灣人可能問你他是誰?文化的素養很薄弱。即便5%頂尖的人會收藏藝術品,但再來25%的中產階級,有能力買一、兩幅畫來裝飾自己家的,卻最缺乏。所以新藝博當初才會訂10萬以下的作品占50%。花個2、3萬元,買件作品擺家裡美化一下,對白領階級而言很好買。
Q:所以新藝博主要鎖定台灣藏家?
A:對。
Q:關於新藝博,您是否有意邀請更多國籍的藝術家或者畫廊參與?您的行銷策略為何?什麼是您覺得新藝博最容易推展或吸引人的部分?
A:世界上很多很棒的藝術家也想進中國。但直接進去,中國畫廊很多地方讓人不放心。拐矇騙,他們在國外聽聞太多,會怕,最好的方式是以台灣為跳板。而新藝博就是很好的展示機會。此外台灣收藏歷史悠久、素養高,這是香港沒有的。他們很邏輯地分析就是挑台灣或香港,又只有我們是以藝術家為主,所以也比較好說服他們。不過找了37個國家的藝術家,從西歐到東歐,都是一個個一天工作18個小時努力來的。
對國外藝術家來講,我們愈辦愈有成績。也許是被騙太多,他們對亞洲不大放心。他們現在只要求,上一屆有哪個我們國家的藝術家去參與,請把電話給我,他們要查證。有的不僅要這些資料,還偷偷跑到我們LA的畫廊,晃了兩、三個小時,東問西問很清楚後,才告訴我們:「我去過你們LA店,現在會把作品運過去。」所以沒有據點,要讓人放心也不容易。
把餅做大 成為亞洲最大的經紀商
Q:除了藝博會您也經營跨國畫廊。您認為自己的跨國畫廊經營策略與高古軒這類國際級大畫廊的跨國策略有何不同?
A:高古軒絕對是值得尊敬、學習的對象,包括佩斯、白立方等。所有大畫廊的想法都是為了拓展市場,或是市場已經夠大,為了藏家開的,根很深。我們開的觀念完全不同,是把台灣的藝術家帶去。台灣畫廊從沒把手腳伸到亞洲以外,但為何我們不能到LA?不能到紐約SOHO?不能到法國?觸角伸出去後,我們發現更好的效應是當地很多藝術家也想進東方、中國。彼此都想去對方的地方,突然間我們成為中介商,才辦了藝博會,才更積極地布點。參加很好的藝博會,也是因為這樣招商會比較容易。尤其美國,如果作品運到LA、紐約,人家比較容易放心。反過來說,藝博會變成一個很大的畫廊。第一屆藝博會舉辦前幾個月,我們便把藝博會的目標轉為:「全亞洲最大的藝術經紀商」。我們不是做藝博會,很多人對我們有所誤會。尤其,中國有許多新建案都需要大量藝術家的作品,我們便掌握了各種風格與名單。換句話說,這其實是在幫畫廊找生意。
Q:過去藝術圈比較習慣是由畫廊操作、代理,國內畫廊對你們的評價會不會覺得侵犯行規?
A:他應該要覺得很高興,發掘這麼多有潛力的藝術家讓他們從市場來挑,同時也可將手下的藝術家帶到新藝博接受市場檢驗。畫廊面對市場有畫廊的壓力,藝術家面對市場才會知道缺點在哪。別人會提、會問、會徵詢,各式各樣的問題出來後,你會突然發覺到自己在畫時有沒有思想、為何這麼畫?當你接受一連串的衝擊後,就會沉澱、粹鍊自己。對畫廊來講有莫大的利益,畫廊也不希望藝術家一成不變。推廣藝術絕對不是敵人,商業才有,做大市場只會對彼此有好處。不用怕我們的藝博會,我們沒有半個藏家是你家的,因為我們挑的作品就是你家藏家不會來的。但我們培養的藏家,有一天就可能去買你家的作品。
Q:您是否有思考過,要將台北新藝博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地區舉辦?
A:本來想到香港,但風險也很高。第一,我們在台灣有人脈、人力,一到國外人工費用就很慘烈。但要辦一定要有自己的據點,不然就算收畫也沒地方收。5月份我們會先成立香港的畫廊,先將基礎搞好後再做,如果莽撞去做受傷可能會很嚴重。
Q:新藝博的崛起,帶給台灣畫廊博覽會的不同經營思維。以過去操作與今年的籌備經驗,去年的收支狀況如何?今年投入的成本,以及預計產生的營收與獲利效益為何?
A:滿看好的。第一屆很可憐,要什麼資料都沒有,只能用誠意招商,但第二屆就容易多了。
我非常要求的一點是不准造假,來多少人就多少人,不要吹捧。我數學系出身,隨便算都算得出來,成交額也是,不過我只看成交率。成交額是假的,如果今天你賣10億,只有畢卡索1人10億成交,剩下199人全部沒人賣,這是失敗的藝博會。我不相信成交額,我只信成交率,就像電影《魔球》一樣。來的藝術家有多少人成交比較重要,他們來了你不辜負他們。
Q:您自己對新藝博的期待?
A:像剛才說的,只要有稅就比不過香港,沒有稅的話我覺得有機會。因為藝博會到後來比的就是藝術總監的創意,但一個稅就可以把你打垮。沒有稅的話,我非常非常想挑戰世界頂尖藝博會的那些人。
2012 4月 「典藏投資」雜誌報導
典藏投資雜誌跨頁報導:
2012 3月 「典藏投資」雜誌報導
典藏投資雜誌4頁報導:
2012 3月 「名牌誌」雜誌報導
2012 3月 「柯夢波丹」雜誌報導
2012 3月 「電影生活誌」報導
2012 3月 「居家」雜誌報導
2012 3月 「ELLE」雜誌報導
2012 3月 「美麗佳人」雜誌報導
2012 3月 「美化家庭」雜誌報導
2012 3月 「VOGUE」雜誌報導
2012 3月 「漂亮家居」雜誌報導
2012 3月 「精彩台北」展訊報導
2012 3月 「魅麗」雜誌報導
2012 3月 當代設計雜誌報導
2012 3月 文化快遞報導
2012 3月 雅砌雜誌報導
2012 3月 華航雜誌
2012 3月 台灣高鐵TLife雜誌報導
2012 1月 BELLAVITA季刊/網路報導
2011 7月 「藝術家」雜誌報導
首屆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超人氣爆紅
第二屆台灣區參展報名 超熱烈額滿
2011 6月 「典藏投資」雜誌報導
典藏投資雜誌4頁報導:
2011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人氣爆棚
第一次辦藝博會就上手
2011 6月 「典藏投資」雜誌報導
佼流道趕場藝術週:
2011 6月 「當代藝術新聞」雜誌報導
當代藝術新聞雜誌跨頁報導:
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1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交出亮眼成績單 專家點頭,藏家讚賞
2011 6月 「藝術家」雜誌報導
藝術家雜誌跨頁報導: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藝」新耳目
經典藝術大師、當代藝術新銳齊聚藝術聖殿
6藏家成立IS藝術基金
2012 3月27日 中國時報報導
2012 3月24日 青年日報報導
2012 3月23日 聯合報報導
2012 3月22日 聯合報報導
百大名人手繪圖 新藝博千元義賣
2012 3月22日 自由時報報導
2012 3月22日 中國時報報導
2012 3月22日 蘋果日報報導
2012 3月22日 爽報報導
2012 3月09日 聯合報報導
2012 3月07日 工商時報報導
11企業藏家 攜手進藝術業
2012 3月07日 中國時報報導
2012 3月07日 蘋果日報報導
2012 3月07日 爽報報導
2012 3月06日 自由時報報導
2012 2月27日 經濟日報報導
2012 2~3月 誠品人/誠品生活報報導
2012 2月 日本月刊美術雜誌 No.437
2011 12月26日 誠品電子報報導
2011 12月20日 從生活中找靈感 異軍突起的藝術美少女 張心禹
2011 10月 「法國 La gazette des arts」雜誌專題報導
2011 12月 「藝術家雜誌」報導
2011 9月21日 2012 「國際藝術家評選賽」 特展
2011 9月9日 「Art Revolution Taipei台北新藝術博覽會」2012報名大爆滿
2013提早開放報名 首創先例
2011 8月19日 經濟日報報導
文創新視界/打造台灣特色的「藝」博會
【經濟日報╱鄭鈞元】
台北相對於亞洲其他城市來說,非常有潛力能成為亞洲的藝術中心。相較於日本、韓國和中國,台北在語言上的優勢,顯而易見。相對於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除了商業活動之外,台北有較多元及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使其更有成為藝術中心的條件。
台北還有舉世聞名的故宮博物院,加上各個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展覽,能夠和藝博會一起搭配展現,大大增強整體都市藝術的可看性。
除此之外,台北著名的美食文化和環山抱水的美麗景緻,更是愛藝人士在欣賞藝術之餘的最愛。以台灣的經濟實力,加上藏家群的深度和對國外藝術的開放態度,台灣有能力,也應該舉辦具有國際水準和特色的藝博會。
在強敵環伺及藝博會集團化、全球化的情況下,台灣的藝博會該如何因應自處呢?關於基礎建設的問題包括稅務、通關、物流、倉儲等方面,我們在這裡暫不討論,若把重點擺在藝博會本身,以下僅提出幾點淺見:
一、藝博會的定位和特色:不是所有藝博會都要做大,都講求國際性;也不是所有藝博會都要以追求最高銷售額為目標,這是應有的基本認知。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一個藝博會首先要有自己清楚的定位,知道該辦一個什麼樣的藝博會,想要訴求那些客層,以及希望達到什麼效果。定位清楚了以後,接下來才能根據定位發展自己的特色。一個定位不清,缺乏特色的藝博會,是不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即便做到規模很大,充其量也只是個「me too」的藝博會罷了。
二、藝博會應有策展的觀念:藝博會的特色要靠好的策展來建立。從主題風格的確立、畫廊及藝術家的遴選、對作品的要求及呈現方式、展場的規劃、甚至是價格的區間等等,都是屬於策展所要考慮的環節。
許多藝博會,雖然參展者眾,大牌畫廊和藝術家的作品雲集,但是因為缺少整體的策展規劃(或者雖有規劃,但是無法有效地執行),導致可能作品展示反差太大、水準不齊,或同質性太高(太偏重市場主流,或是多家畫廊均展出相同藝術家作品等情況)、動線不佳、視覺凌亂等等,以致於參觀起來非常吃力,甚至因而產生反效果。沒有完善策展規劃的藝博會,說穿了就只是個高級的賣場,主辦單位只是賣展位給展商了事。
三、有效地執行策展的要求:如上所述,策展的規劃必須有效地執行,尤其是對畫廊和參展作品的要求,必須堅定立場,否則無法達到希望的效果。如前文所述,有些強勢的藝博會為了維持其特色,甚至會規定參展畫廊或藝術家,一定必須展出新的作品;或是規定所參展的作品,在一定期間或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不得在其他的藝博會或展覽中出現。
四、在地特色:藝博會若是要吸引海外藏家和觀眾,除了參展藝術家和作品要有吸引人的特色之外,最好能搭配其它具有當地特色的活動,由民間和政府一起推動,以加強海外人士來參觀的意願。
五、藏家及展商服務:藝博會就是展覽和銷售,所以在各項作業細節上,都要儘量做到讓藏家及展商滿意,因為口碑是比任何廣告都要有效的行銷武器。
一個地方性、區域性、或是國際性的藝博會,所要面對的問題和挑戰是很不同的。台灣在發展藝博會的策略上,除了要和鄰近各國的藝博會有所差異之外,同時也應該思考,如何運用前面提到本身的優勢,尤其是藏家群的影響力,來創造競爭特色。
另外,如何開創新的藏家群、如何將台灣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以及如何將中國大陸藝術界納入台灣的藝術版圖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最後,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胸襟,歡迎更多人加入來推廣,隨時有活水注入的市場,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存活。總而言之,一場成功的藝博會,其實就是要做到八個字:「展商歡喜,觀眾喜歡」,如此而已。
(作者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系列完)
2011 8月18日 經濟日報報導
文創新視界/人氣買氣 藝博會帶動經濟能量
【經濟日報╱鄭鈞元】
一場藝博會的成功與否,是由許多條件所決定。硬體方面,包括場地的選擇(交通動線、挑高、建築、展場大小等)、展板的規格、地板的材質、燈光照明、色調、空調、網路通訊、餐飲區及VIP Lounge等等,層級差別很大。
軟體方面包括參展畫廊和藝術家的遴選,展出的風格和調性,展出作品的質量、售價、主題展區的策展,展位的規劃和動線的設計、作品的展示方式、物流和倉儲、展商服務、行銷公關、貴賓邀請等,在在影響一場藝博會水準。
當所有軟硬體條件加在一起,最後就形成一種整體的「感覺」。有經驗的觀眾一走進會場,馬上就可以「感覺」出這場藝博會的水平(事實上觀眾的水準,也是判斷一場藝博會水準高低的重要條件之一)。
質量貧乏的藝博會,讓人剛一進場就巴不得想要離開;內容豐富但策展不佳的藝博會,也會讓人在參觀時產生錯亂、迷惘的感覺,甚至出現「藝術疲勞」的現象。
考量上述種種軟硬體條件後,能決定一場藝博會是否成功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幾個指標,就是人氣、買氣以及參展者下一屆繼續參展的意願。這意願主要還是取決於人氣和買氣,部分取決於和主辦單位的關係、展位費的高低、展覽的日期及軟硬體的條件等。
藝博會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它扮演了一個藝術平台的角色。一場成功的藝博會,它產生的效果絕不只侷限在展覽的那幾天。藝術界的所有成員包括藝術家、美術館總監、策展人、學界、畫廊、交易商、經紀商、藝術顧問以及買家等,都會聚集在藝博會這樣的場合;他們可以在藝博會這個平台上觀察、評估、策劃、合作各種項目,進行交流。藉由藝博會這個平台的媒合,各種與藝術有關的學術和商業活動,全年地進入我們的社會和文化當中。套用藝術界人士常用的一句話:藝博會可以開啟、並能不斷地進行和社群的對話。
從商業來看,藝博會在藝術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更是無可替代。首先,藝博會對整體藝術界的發展,可以起一種帶頭的作用,因為它的集客力最強,能創造巨大的市場價值。這樣的市場價值,將會反饋回到新的藝術創作,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
從藝術市場的參與者來看,藝博會同時扮演著畫廊、交易商、經紀商、美術館、策展人等多重角色,並且能滿足市場上各種客層的不同需求。理論上畫廊是初級市場價格的創造者,拍賣會則是反映次級市場上的群體對藝術品價格的認定,但藝博會因為參與者眾,導致交易情況變化多端,往往便兼具了初級與次級市場兩種角色。相對於拍賣市場中金字塔頂端的小眾,以及畫廊分散的客群,藝博會在反映市場和創造市場的能力上,可說是最具有代表性。
藝博會不但對整體藝術界的發展可以起帶頭作用,成功的藝博會更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尤其對於旅遊觀光業、餐飲業、百貨業、金融業、公關媒體、金融業、以及房地產和裝潢設計業等,多能注入相當的活水。
以瑞士巴塞爾為例,這個只有10幾萬人口,位於瑞、德、法邊境的蕞爾小城,每年6月初在巴塞爾藝博會舉辦的時候,機場會有從世界各地飛來上百架的私人飛機;在幾天的展期裡,這個小城會湧入6萬多名來自各地,具有超高消費能力的愛藝人士,他們會對巴塞爾的經濟具重大貢獻。
有鑒於此,各地政府也多樂意協助推動藝博會的發展。以亞洲為例,韓國、香港及新加坡政府,都在積極地推動藝博會的發展;從稅務、海關進出口、物流、倉儲、場地、展覽專業從業人員等面向,提供完整的配套措施,藉以吸引展商參展;並企圖藉由舉辦具有影響力的藝博會,建構整體藝術市場的發展,將這些都市打造成為亞洲的藝術中心。
(作者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五之四)
2011 8月17日 經濟日報報導
文創新視界/集團化 藝博會新趨勢
【經濟日報╱鄭鈞元】
藝博會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值得觀察。
首先是藝博會的集團化。如位於芝加哥的MMPI集團陸續收購了Art Chicago和The Armory Show,不久之後又要在洛杉磯推出新的藝博會,可說是把美國東、西兩岸以及中西部,全都一網打盡。MMPI另外還經營加拿大多倫多藝博會,以及Volta和NEXT兩個針對新興藝術家的藝博會。
另一方面,在歐洲的瑞士MCH集團除了擁有第一品牌的Art Basel和Art Basel Miami Beach兩大藝博會之外,現在也將觸角伸向亞洲,在今年入主了Art HK,版圖至今已經涵蓋了歐、亞、美三大洲。另外,上海當代背後也有義大利最大藝博會Arte Fiera的經營團隊,波隆納展覽集團撐腰。
從這些公司的動作,可以看出亞洲藝術市場的崛起,或者更明白地說,其實就是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中國買家(或是炒家)龐大的購買能力,使得這些藝術集團,就和名牌精品一樣,不得不插旗亞洲,希望能儘早取得先機。這個現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藝博會的國際化(或可能同質化)的跡象。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資訊的傳遞只是瞬間的事;一個藝博會有什麼創新的作法,往往其他人也就馬上如法炮製。所以現在大型的藝博會,每家都有現代和當代藝術,都有大會特別策展區、新興藝術家專區、評選賽、國家或城市特別邀請主題展、學術講座和與談等項目。另外,邀請大牌畫廊和明星藝術家及作品參展,也成為各大藝博會的宣傳重點和媒體焦點;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也愈來愈難以維持了。
藝博會不僅是一場展覽,它還扮演了多重的角色和提供多種的功能。
藝博會因為具有規模上的優勢,在整體藝術市場上便帶有指標性的意義和高度的宣示效果;因此畫廊和藝術家對於藝博會的參展,都非常的重視,希望展出最好或是具有特色的作品。
強勢的藝博會甚至會規定參展畫廊或藝術家,一定必須展出新的作品;或是規定所參展的作品,在一定期間或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不得在其他的藝博會或展覽中出現。重要藝博會的參展紀錄,對藝術家是相當重要的資歷。
一般的藝術愛好者可藉由參觀藝博會,欣賞到許多藝術家的作品。試想若是沒有藝博會,觀眾可能要花上好幾年參觀國內外的畫廊,才有可能看到這麼多藝術家的那麼多的作品。
資深的收藏家往往經由參觀藝博會,觀察值得注意的新興藝術家,或尋找想要收藏的藝術品;新的藏家可以藉由藝博會練眼力,因為沒有比參觀藝博會更好的方法,能讓人在同一個地點、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欣賞到這麼多風格不同、技法各異、創意紛陳的作品。
對畫廊來說,參加藝博會除了參展外,還可以藉此開發新的藏家群,以及發掘可代理的藝術家。有些畫廊到藝博會參展不一定是以銷售為前提,往往也是品牌的宣示,甚至是為了某些藝術家或作品而造勢,為的是在市場上建立某種形象。對藝術經紀人和藝術顧問來說,藝博會往往是他們每年最忙碌的時刻之一,也是必做的功課。
其他包括藝術相關科系的老師和學生及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像策展人、藝評家、設計、文創、廣告、建築等從業人員,參觀藝博會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充電,可觀察其他藝術家的創意和藝術潮流的方向。而對藝術投資有興趣的人,更應該常逛藝博會,一方面能充實藝術鑑賞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較為精確地掌握市場的走向。
(作者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五之三)
2011 8月16日 經濟日報報導
文創新視界/國際藝博會 百花齊放
全球藝博會的數量在2008年金融風暴前達到高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琳瑯滿目的藝博會,在全球各地輪番上演。
【經濟日報╱鄭鈞元】
從2008下半年到2010上半年,全世界的藝博會都感受到了金融海嘯的威力,不但成交值銳減,連參展商和參觀人數都明顯下降。影響所及,大家紛紛縮小規模,有些藝博會甚至只好暫時停辦或因此而關門大吉。
但從2010下半年開始,各藝博會又漸漸開始恢復昔日的榮景,有些聲勢比起過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以下簡單介紹幾個世界知名的藝博會:
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每年6月中在瑞士巴塞爾舉行,是目前全世界歷史最悠久、也最有影響力的藝博會。巴塞爾藝博會無論是在參展畫廊及作品數量,或是在成交金額上,都居世界領先的地位。巴塞爾藝博會以展出高價作品著稱,售價百萬美元以上的作品,隨處可見。
能夠進入巴塞爾藝博會的展商,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畫廊。所以一家畫廊一旦能夠到巴塞爾藝博會展出,就等於是對這家畫廊的認可,它的地位馬上就會有顯著的提升。
Art Basel Miami Beach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博覽會:這是巴塞爾藝博會的經營團隊於十年前開始,每年12月初在美國邁阿密所舉辦,在短短的幾年間,Art Basel Miami Beach已經發展成世界數一數二的藝博會了。在這個藝博會能看到較多年輕的美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自然也是美國當代藝術展出的重鎮。
The Armory Show紐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每年3月在紐約舉辦的軍械庫藝博會,自從被也擁有Art Chicago的MMPI 集團收購後,聲勢上更是如虎添翼;尤其地處紐約,先天條件上更是得天獨厚。現在紐約的3月,基本上是以Armory Show 為中心的藝術月,各個衛星藝博會圍繞著它舉辦,更不用提其它大大小小的展覽了。
Frieze Art Fair腓列茲藝術博覽會:每年10月中在英國倫敦舉行。創辦時以前衛著稱的腓列茲藝博會,推出時便一炮而紅,雖然年輕,但快速發展成歐洲,甚至是全球最有特色的藝博會之一。
Art Cologne科隆藝術博覽會:即將邁入46歲,創立時甚至比巴塞爾藝博會還早一、二年,可說是國際藝博會之母。每年4月中舉辦,這兩年當代元素比例加重,似有捲土重來的聲勢。FIAC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每年10月下旬在巴黎大皇宮和羅浮宮十字廣場舉行的FIAC,號稱是全世界占地最大的藝博會。FIAC肩負著振興巴黎作為藝術中心的使命,自從Frieze Art Fair成立以後,觀察FIAC和Frieze之間的競爭(包括展期的接近),成為藝術界關心的議題。
ARCO Madrid馬德里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每年2月中在西班牙的馬德里舉辦,ARCO在所有國際藝博會當中,以其特殊的西班牙語系國家藝術平臺,提供不同的視野與觀點,在主流的西方藝術市場中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ARCO在西班牙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有充分的財務及學術資源規劃,每年均能吸引10多萬觀眾參觀,是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博會。
在亞洲方面,較有規模的藝博會包括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簡稱上海當代,ShContemporary)、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HK)、韓國國際藝博會(Korea International Art Fair, KIAF)等,但目前都還無法排進世界前十大。其中Art HK未來在Art Basel的加持之下,加上中國及印度日益壯大的經濟實力,進入世界前十大應是指日可待之事。
(作者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五之二)
2011 8月15日 經濟日報報導
文創新視界/藝博會 搶攻市場灘頭堡
曾經沉寂一時,卻似乎正以更強大的聲勢跟能量捲土重來,榮景之下透露哪些訊息?
【經濟日報╱鄭鈞元】
5月底舉行的2011香港國際藝術展(或稱香港藝博會,ART HK),在官方公布創新高的參展商(來自38個國家的260家畫廊)以及參觀人數高達6.3萬人次下,風光落幕。
雖然現在國際一流的藝博會除了個別的單件作品外,大多不再公布銷售數字。但仍可以從幾件重要作品的成交來判斷,例如Jeff Koons的「Monkey Train」以350萬美金售出,其結果就商業角度而言,應該不致太差。
國際藝博會 高潮迭起
就在香港藝博會前不久,第一屆的2011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簡稱A.R.T.)也在5月中打響第一炮,參觀人數創下台北展演二館舉辦類似活動的紀錄,參展的藝術家更有幾乎高達90%的成交率,並有多位藝術家的參展作品均告售罄。
今年香港國際藝術展之所以較去年有著大幅度的成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藝博會的第一品牌瑞士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的背後老闆MCH集團,已經入主才成立不到四年的香港藝博會。
在Art Basel管理團隊強大的行銷公關能力、豐沛的人脈資源、以及在藝術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加持之下,無怪乎今年香港藝博會聲勢如此驚人。
國際品牌的藝博會擴張的腳步還不只於此。頂級的英國藝博會新星腓列茲藝博會(The Frieze Art Fair),今年推也將推出分別在紐約及倫敦舉行的兩個新的藝博會。
另外,美國前三大藝博會之一的紐約軍械庫藝博會(The Armory Show),其管理團隊也在背後老闆MMPI集團(MMPI 同時也擁有美國前三大藝博會之一的芝加哥藝博會,Art Chicago)的支持下,已逐步將觸角延伸到了西岸,並將於今年開始在洛杉磯舉辦新的藝博會Art Platform - L.A.。以軍械庫藝博會經營團隊的造勢能力來看,預料此新藝博會將會在全球影視娛樂和消費的重鎮洛杉磯掀起一波高潮。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似乎才過不久,日本的災後重建也才起步,曾經沉寂一時的藝博會卻似乎正以更強大的聲勢跟能量捲土重來,很多人不禁問:這會是另一個泡沫的開始?還是藝博會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些榮景之下透露了哪些訊息?又該如何解讀藝博會與藝術市場之間的關係?
現今全世界的藝術品展出形式可說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一般所指稱的藝術品包含了繪畫、雕塑、攝影、骨董、裝置藝術、錄像、珠寶,甚至建築、家具等,藝博會的範圍以視覺藝術中的美術作品為主,包括繪畫、雕塑、版畫、素描、攝影及裝置藝術等。
藝術展出開始成為創造新藝術作品市場的主要角色,可以追溯至18世紀的法國巴黎沙龍(Paris Salon),藉由開放給大眾參觀,巴黎沙龍迅速成為決定當時法國藝術家聲譽及作品價格的重要場合。不讓巴黎沙龍專美於前,倫敦的皇家學院不久也開始推出類似的展出,這可說是現今各大藝博會相互較勁的濫觴。
展出藝術品 五花八門
藉由這樣的展覽,藝術家可以相互觀摩,新的藝術流派或運動往往因此得以成形,許多藝術家也藉此了解市場的接受度,從而作為他們創作上的參考。
19世紀起,倫敦便開時有定期的年度展覽,既有銷售新作品的展覽,也有從藏家手中出借的藝術品開放給大眾欣賞的展覽。演變至今日,藝術展出的形態可說是百花齊放,有藝術家的個展、聯展、群展、學生的畢業展、美術館及博物館定期或不定期的展覽,也有針對特定藝術家、媒材或主題的策展(台灣的美術館及博物館近年來也積極舉辦藝術大師的展覽如畢卡索、米勒、夏卡爾、高更、莫迪利亞尼等);畫廊也經常為其所代理的藝術家舉辦展覽。另外,國際上也有許多都市舉辦以學術性為主的雙年展或三年展。
商業力道強 多元攬客
在所有型態的藝術展覽當中,藝術博覽會(簡稱藝博會,英文慣稱art fair,art show或art expo)可說是其中能在最短時間(一般展出期間約為四至六天)內,展出最多藝術家作品及聚集最多觀眾的展覽方式,也是所有展覽型態中,商業性最強的一種展覽。
現今國際上大型的藝博會,動輒有來自全球數百家畫廊參展,展出的作品也都高達數千件。地方性的小型藝博會多半以該地的畫廊和藝術家為主,少則甚至只有一、二十家畫廊或藝術家參與。
近年來藝博會發展更趨分眾,諸如飯店式藝博會(展商在飯店的房間內展出),以及所謂「買得起」藝博會(affordable art fair,顧名思義其展出的作品價位較低),等訴諸特定客層的藝博會也紛紛興起。
過去十年來,藝博會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也產生了量變和質變。除了大型的國際藝博會品牌不斷地擴充市場,許多新興的藝博會也策略性地圍繞著這些大型藝博會舉辦,甚至有些大型藝博會還會推出副品牌,企圖對市場一網打盡。這些圍繞著大型藝博會所舉辦的藝博會,一般稱為衛星藝博會(satellite art fairs),有些甚至已闖出了自己的名號。
(作者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五之一)
2011 8月 「藝術家」雜誌報導
「2012國際藝術家評選賽」 入圍者可獲藝博會個展機會
2012 3月23日 八大電視台報導
2012 3月23日 非凡電視台報導
2012 3月23日 華視電視台報導
2012 3月24日 中天電視台報導
2012 3月24日 三立電視台報導
2012 3月19日 漢聲電台「心靈地圖」專訪 (FM106.5) p.m. 00:00
2012 3月19日 News 98「一刻看世界」專訪 (FM98.1) p.m. 12:00
2012 3月16日 漢聲電台「嬿在麟梢」專訪 (FM106.5) a.m. 11:00
2012 3月15日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文化生活家」專訪 (FM101.7) p.m. 3:15
2012 3月13~15日 環宇電台「蘭心晚茶」專訪 (FM96.7) p.m. 20:35
2012 3月13日 飛碟電台「下班女王」專訪 (FM92.1) p.m. 7:00